计算仪表系统所需压缩空气量需综合考虑仪表类型、数量、工作模式、系统损耗及备用需求等因素。以下是详细的计算步骤和示例:
一、计算步骤
1. 确定仪表类型及耗气量
不同仪表的耗气量差异显著,需分类统计:
- 气动调节阀:
- 单座阀:0.3~0.5 Nm³/h(标准立方米每小时)
- 双座阀:0.5~0.8 Nm³/h
- 角型阀:0.4~0.6 Nm³/h
- 气动执行机构:
- 薄膜式:0.2~0.4 Nm³/h
- 活塞式:0.5~1.0 Nm³/h
- 气动控制器:
- 定位器:0.1~0.2 Nm³/h
- 过滤器/减压阀:0.05~0.1 Nm³/h
- 其他气动设备:
- 气动马达:根据功率计算(如1kW约需0.3 Nm³/min)
- 气缸:按行程和缸径计算(如缸径50mm、行程100mm的气缸,单次动作耗气量约0.25L,频率需换算为Nm³/h)
示例:
若系统包含10台气动调节阀(单座阀,0.4 Nm³/h/台)、5台薄膜式执行机构(0.3 Nm³/h/台)、20个定位器(0.15 Nm³/h/个),则基础耗气量为:
10×0.4+5×0.3+20×0.15=4+1.5+3=8.5Nm³/h
2. 统计仪表数量及工作时间
- 连续运行仪表:如调节阀、定位器,按100%时间计算。
- 间歇运行仪表:如气动开关阀,需估算动作频率(如每小时动作5次,每次耗气0.1 Nm³,则每小时耗气5×0.1=0.5Nm³/h)。
- 备用仪表:通常按实际运行数量的10%~20%预留。
示例:
若系统有5台间歇运行的气动开关阀(每小时动作3次,每次0.1 Nm³),则间歇耗气量为:
5×3×0.1=1.5Nm³/h
总基础耗气量更新为:8.5+1.5=10Nm³/h
3. 考虑系统损耗
压缩空气在传输过程中存在泄漏和压力损失,需增加损耗系数:
- 泄漏率:通常取10%~30%(老旧系统可能更高)。
- 压力损失:若系统压力高于仪表需求(如空压机输出0.8MPa,仪表需求0.6MPa),需通过减压阀调整,但耗气量不变。
示例:
取泄漏率20%,则修正后耗气量为:
10×(1+20%)=12Nm³/h
4. 预留备用容量
为应对未来扩容或突发需求,建议预留10%~20%的余量:
- 备用容量:12×15%=1.8Nm³/h
- 最终需求:12+1.8=13.8Nm³/h
二、关键影响因素
- 仪表工作模式:
- 连续运行仪表耗气量稳定,间歇运行仪表需按动作频率计算。
- 示例:气动马达若连续运行,耗气量需按功率换算(如1kW≈0.3 Nm³/min,即18 Nm³/h);若间歇运行,需按实际运行时间折算。
- 系统压力:
- 仪表耗气量通常以标准大气压(1bar,0.1MPa)下的体积表示。若系统压力高于标准,需按实际压力修正(如0.8MPa下,实际耗气量=标准耗气量×0.8/0.1=8倍,但通常仪表需求已考虑压力,无需额外修正)。
- 环境温度:
- 温度影响空气密度,但仪表耗气量通常以标准温度(20℃)为基准,实际计算中可忽略温度影响。
- 空压机效率:
- 空压机实际产气量可能低于额定值(如额定10 Nm³/min,实际8 Nm³/min),需根据空压机性能曲线调整。
三、计算公式总结
Q总=(i=1∑nQi×ti)×(1+L)×(1+R)
- Qi:第i类仪表的单台耗气量(Nm³/h)。
- ti:第i类仪表的运行时间占比(连续运行为1,间歇运行按频率折算)。
- L:系统泄漏率(10%~30%)。
- R:备用容量(10%~20%)。
简化版(连续运行仪表为主):
Q_{\text{总}} = Q_{\text{基础}} \times 1.2 \, \text{(泄漏20%)} \times 1.15 \, \text{(备用15%)}
四、实际应用建议
- 分类统计:按仪表类型建立表格,明确单台耗气量、数量及运行模式。
- 动态调整:根据生产负荷变化(如部分仪表停用)实时修正耗气量。
- 选型匹配:选择空压机时,额定产气量应略高于计算值(如计算13.8 Nm³/h,可选15 Nm³/h机型)。
- 节能优化:通过变频控制、泄漏检测等措施降低实际耗气量。
示例表格:
| 仪表类型 |
单台耗气量(Nm³/h) |
数量 |
运行模式 |
基础耗气量(Nm³/h) |
| 气动调节阀 |
0.4 |
10 |
连续 |
4.0 |
| 薄膜执行机构 |
0.3 |
5 |
连续 |
1.5 |
| 定位器 |
0.15 |
20 |
连续 |
3.0 |
| 气动开关阀 |
0.1(每次) |
5 |
每小时3次 |
1.5 |
| 总计 |
- |
- |
- |
10.0 |
最终需求:10×1.2×1.15=13.8Nm³/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