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干机与吸干机在工作原理、除水效果、能量损耗、气量损耗及故障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,具体如下:
一、工作原理
	- 冷干机:基于冷冻除湿原理,通过制冷系统降低压缩空气温度,使水蒸气凝结成液态水并排出,从而达到干燥目的。具体流程为:压缩空气首先进入预冷器与低温干燥空气热交换,降低温度后进入蒸发器,与制冷剂进一步热交换,使空气冷却至露点温度以下,水蒸气凝结成液态水,经气液分离器分离后排出,干燥空气则通过再热器升温后输出。
 
	- 吸干机:利用吸附剂(如活性氧化铝、分子筛等)对水蒸气的吸附作用实现干燥。压缩空气进入吸附塔后,水分被吸附剂吸附,干燥空气进入下游工作。当吸附剂吸水饱和后,通过再生气(通常为干燥后的压缩空气)减压膨胀至大气压,流过需再生的干燥剂层,吸出水分并带出干燥器,实现脱湿。两塔循环工作,无需热源,连续提供干燥压缩空气。
 
二、除水效果
	- 冷干机:受原理限制,若温度过低会出现结冰现象,因此露点温度通常在2-10℃,除水效果有限。
 
	- 吸干机:无需依靠温度变化,借助干燥剂可进行深度干燥,出口露点温度可达-20℃以下,甚至更低,满足对空气干燥度要求极高的行业需求。
 
三、能量损耗
	- 冷干机:需要通过冷媒压缩做功实现冷却除水,电源功率要求较高,能耗相对较大。
 
	- 吸干机:仅需通过电控箱对阀门进行控制,用电功率通常只有几十瓦左右,能耗较低。但加热再生式吸干机在再生阶段需要额外加热,能耗会有所增加。
 
四、气量损耗
	- 冷干机:通过变温除水,水分由自动排水器排出,没有气量损耗。
 
	- 吸干机:干燥剂吸水饱和后再生需要消耗一定量的再生气,通常为处理气量的12%-15%,存在气量损耗。
 
五、故障率
	- 冷干机:由冷媒、空气和电气等多个系统构成,系统复杂,零部件多,故障率相对较高。
 
	- 吸干机:通常只有阀门因频繁动作可能出现故障,整体结构相对简单,故障率较低。